“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人瘦,穿什么都百搭;人胖,穿什么都白搭”——网络上疯传着关于减肥的励志段子,服装店新上柜的漂亮衣服也都是均码的小号,这一切都令我们不由得在美食与肥胖之间纠结:美丽不常在,减肥要赶快!
当然,减肥需要科学的方法,除了节食、运动等我们经常提到的以外,“心理减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么什么是“心理减肥”呢?
食欲与情绪因素的关系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也能体会到,食欲和情绪有密切的关系。但有一个反常的现象我们似乎不太好理解:一般人是情绪好的时候胃口也好,焦虑时会食欲降低,食量减少;但是肥胖者焦虑时食欲食量反而会大增。
对此反常现象,心理学家有两种解释。
首先,可能是父母在育婴期间,为婴儿养成了不良习惯所致。婴儿哭闹会有多种原因,饥饿只是其中一种,有经验的父母可以通过宝宝的哭声和表情做出正确的判断,但有些父母缺乏育婴知识和经验,宝宝一哭一闹就以为是饿了,便开始喂奶。长此已久,不但会因营养过剩造成孩子体质性肥胖,而且使婴儿无法学会对“饥饿”和“难过”的辨别,延续到成人期的表现就是焦虑时食欲食量反而大增。悲催的是,事实往往就如现在网上流传甚广的那句心情签名所说——“本想一口一口吃掉忧愁,却不想一口一口吃成了肉球。”
还有一种解释是:焦虑时爱吃是心理紧张的不良反应。咀嚼的动作可以降低面部肌肉的紧张度,使人间接地感到情绪的紧张也随之降低,于是,当感到紧张或者焦虑时,便以“吃东西”的方式来应对。
情绪好时用美食来“犒赏”自己,情绪不好要用美食来“安慰”,如此讲来,“胖”自然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
专家开出“心理减肥”妙方
分析了肥胖的成因和节食减肥之所以困难的原因,就可以针对上述分析来“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要对自己的减肥有一个合理的、切合实际的期望值。
期望值过高是减肥过程中常出现的现象。我们减肥一般遵循“调整食谱、限量进食、适当运动”的原则,应该知道的是,在正确的节食和运动减肥后,体重也只能相对减轻,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合理的减肥就是根据自己的体质、年龄、骨架大小、健康状况等具体条件,制定出合理的目标,当达到这个目标后,就要有意识地维持。
假如我们制定出的减肥目标过于苛求,不但会因难度太大生理上难以承受,而且还会给心理上造成太大的压力,会认为减肥失败了,从而降低坚持下去的信心,甚至选择放弃。
胖子不是一口吃出来的,同样,由胖子一下子变瘦也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何况从医学角度看,骤然减重对人体健康也是有害的,所以,给自己定的目标要符合实际。
为避免期望值过高而失望,可以制定一些阶段性的目标。这样,当付出努力之后,就会为取得的小小成绩而欣喜,并且增添继续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其次,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
美国一所大学曾组织54名女性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要求她们在9个月的时间内节制饮食,并进行锻炼。实验开始之前,实验者问她们是否相信自己在这段时间内会减轻体重,其中28名女性表示相信自己能做到,其余26名则表示困难。实验结束时,那些相信自己能做到的人比那些缺乏自信的人多减掉了30%的体重。
积极心理暗示会带给人们积极的刺激,使我们能乐观地坚持单调乏味的运动锻炼,忍受节食带来的痛苦,从而取得良好的减肥效果。而诸如“我太懒了,不愿锻炼”或者“我缺乏自制力,没法执行饮食控制计划”等等此类消极的自我暗示,会打击把减肥继续下去的自信心,最终放弃减肥计划。
第三,要树立对自己的责任心。
这里所谓的“责任心”,其实就是减肥过程中自己的决心和意志力。饮食不仅是生理层面的需要,更是社会生活和情感生活的一部分,何况节食也好,运动也罢,都是对长期养成的生活习惯的一种改变,确实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家人、朋友可以给我们支持和鼓励,理疗师、减肥训练人员也可以给我们提供技术上的帮助,但这些归根结底都属于外力,仅靠外力来限制约束是不切实际的,因为一旦外在的监督力量减弱了,就会恢复到放任的状态。自己必须为自己的健康和体态负责,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不为自己找借口。
还有,要注意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
很多人都是单纯地把体重的减轻作为减肥瘦身的目的,而忽视了在这个过程中身体状况的改善,比如爬楼梯不再像原来那样气喘吁吁了,睡眠质量有明显改善了、腰酸腿痛的毛病减轻甚至不见了,等等。其实,这都是积极的、了不起的成绩。
关注自己身体点点滴滴的变化,从中得到满足,并由此鼓起进一步改变的信心,相信自己能给自己一个全新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