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健康饮食指导方案范例6篇

健康饮食指导方案范例6篇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1月26日 22:44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健康饮食指导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健康饮食指导方案

健康饮食指导方案范文1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选择 2010 年 12 月至 2011 年 2 月在眼科住院治疗的青光眼患者 260 例,其中,男性 136 例,女性 124 例;年龄 48 ~83 岁,平均年龄 60. 7 ±7. 5 岁。患者入院前通过前房深度测量,超声生物显微镜、前房角镜及眼底镜检查,进行暗室试验或暗室俯卧试验等,同时观察眼压情况,均符合青光眼的诊断。按入院时间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0 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按眼科疾病常规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 ①饮食认知干预: 患者入院后,首先由责任护士向观察组患者讲解此方法的重要性,关心体贴患者,态度热情、诚挚,详细了解有关病情,全面深入了解患者的饮食情况,为以后的饮食干预打下良好的基础。将饮食知识以及饮食记录方法培训纳入常规护理工作中,对青光眼患者及家属或陪护人员的年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进行评估,了解患者对饮食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针对不同层次及不同需要进行个体化教育,并发放科室自编的青光眼饮食知识手册的宣传资料。涉及的内容包括: 青光眼患者的饮食原则; 青光眼的食物选择; 青光眼食疗大全; 食物成分表; 各种食物含水量以及每天限水量。②行为干预: 责任护士教会患者记录饮食日记: 包括一日三餐食谱、水果量、饮水量。③饮食干预: 在营养师的指导下平衡膳食。膳食中除给予普通易消化的食物外,应注意给予高渗透性食物。尽可能不吃或少吃刺激性食物,忌烟酒,忌喝浓茶。注意节制饮水量( 特别是冬天) ,一般每次饮水不要超过 300ml,一昼夜饮水量控制在 1500ml 以内。全日用盐不超过 6g,用油不超过 25g。食谱含热能 2038kCal,蛋白质 76. 2g,脂肪 50. 8g,碳水化物 319g。根据患者的体质、饮食量、喜好、习惯,用软件参照食物成分进行计算,制定出具体的营养膳食食谱,患者按照此食谱执行,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热量的摄入,保证营养所需量。总干预时间为 1个月,分别在入院、入院第一周、出院、一月复查时,向患者发放《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表》[5]和自编的《青光眼疾病饮食知识评估表》。

1. 3 统计学方法 将问卷结果输入 SPSS 13. 0 统计软件,利用方差分析和 Q 检验比较各生存质量间的差异性,利用线性回归分析饮食知识的掌握度和生存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利用 t 检验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出院时间是否有差异性。

2. 结果

2. 1 青光眼患者饮食干预前后饮食控制情况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饮食指导前,对照组和观察组饮食控制达标率分别为 11. 5%和 13. 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饮食干预后,对照组和观察组饮食控制达标率分别为 70. 8%和 93. 8%,观察组饮食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5) ; 与饮食指导前相比,干预后两组患者饮食达标率均明显增高,P< 0. 01。

2. 2 饮食干预对青光眼病情控制的影响 观察组患者眼压、住院时间在饮食指导前后的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1) 。

2. 3 饮食干预对青光眼病生活质量的影响 健康饮食干预后的青光眼病患者多项因子分值的差值显著提高,生活质量较对照组患者相比有显著提高( P <0. 01) 。患者各组间生存质量 Q 检验结果均具有显著差异性( P <0. 05) ,入院时、第一周、出院时一月后复查时生存质量递增。患者饮食知识掌握度和生存质量之间有线性正相关关系,患者饮食知识掌握度越高,生存质量越高。

3. 讨论

本次问卷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饮食控制不理想,突出表现在摄入了高脂、高糖和刺激性物品以及摄入了容易引起口渴的油炸食物导致饮水、汤和饮料过剩,这可能与生活习惯的差异或暴饮暴食有关。由此可见,饮食教育仍然是青光眼患者教育的薄弱环节,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患者多为老年人。文化素质较底,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同时保健意识相对薄弱; 另一方面可能与医护人员对青光眼教育的重视不足及宣传不够有关。

健康饮食指导方案范文2

【关键词】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饮食护理;临床疗效

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是由于患者长期过度饮酒导致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再生,最终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据统计,我国嗜酒人群日益增多,每天摄入酒精达40g,连续5年便可引发酒精性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原发性肝细胞癌、腹水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其中饮食因素引起的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则占总死亡率的50%。我院依据文献,对75例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进行护理,观察饮食护理对患者临床疗效的作用,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75例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全部为男性,年龄31~65岁,平均年龄(47.9±6.7)岁,饮酒史>5年,每日折合含酒精量>40g,患者以肝硬化的各种并发症入院,且以上消化道出血及腹水为多;均排除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病。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38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临床症状表现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全部患者积极的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加强性饮食护理干预,并积极护理个别患者酒精戒断症状,具体方法如下。

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饮食原则为三高一低,即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易消化。

患者入院时,详细了解患者病情情况及并发症情况,与患者制定饮食计划,使饮食计划严谨且符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饮食方案确定后应严格执行;向患者宣讲饮食与并发症的关系,讲解饮酒对病症的严重影响,叮嘱严禁饮酒。向患者发放饮食方案手册,使患者可随时翻阅;配合讲座等形式向患者进行健康饮食宣讲活动,并开设专家一对一讲解咨询室,患者可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给予饮食指导;患者住院期间每日观察患者的饮食情况,保证日饮食定时、定量,计算摄入热量情况,患者每日热卡的摄入量在2000千卡左右;针对患者并发症情况给予不同的饮食指导,如腹水患者如腹胀减轻,可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低盐的食物,限制饮水;伴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避免硬食,给予柔软易消化少渣的食物,禁食带骨带刺食物,禁辛辣食物。如合并肝性脑病则限制蛋白摄入。

患者出院时,向患者家属讲解饮食干预对患者病情改善的作用,嘱咐患者家属配合患者进行饮食调节。给予发放光盘、宣传册等资料,配合饮食干预。患者出院1~3个月时给予电话随访,了解病情改善情况及饮食方案落实情况。

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情况。

1.3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配合相应对症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ALT、AST下降,至正常值1.2倍,TB降至治疗前50%以下;无效:以上改善皆无。有效率=(有效+显效)/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P

2 结果

随访3个月,本组患者无失访。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护理后,均较护理前有显著性改善(P

3 讨论

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是由于长期慢性酒精中毒引起的,由于男性患者好酒成瘾者较多,因此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易发于30~60岁的男性,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肝脏损伤,免疫系统反应紊乱,胶原代谢紊乱等,临床症状表现为腹胀、乏力等。

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除临床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外,饮食护理干预可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组研究中,对38例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加强饮食护理干预,护理后,其临床疗效较未采用加强性饮食护理干预患者明显要好,且血清AST、ALT、TBIL等改善情况均较对照组明显。在护理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患者酒精戒断后可能出现心慌、出汗、恶心等症状,还可能出现步态不稳、反应迟钝、末梢神经麻痹等反应,可适当给予药物治疗,并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防止患者出现消极情绪影响护理的进展。

总之,采用加强饮食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信健,杨志余,黄根林等. 80例酒精性肝硬化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5(4):42-43.

健康饮食指导方案范文3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干预;脑出血急性期;预防便秘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3.145

便秘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复杂症状, 主要表现为粪便干结、排便次数少、排便困难等, 对患者心理及生理均产生恶劣影响[1]。而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需绝对卧床静养, 机体缺乏正常活动锻炼, 肠蠕动次数及程度均减少, 甘露醇等药物应用易导致机体水分缺失及水摄入不足, 继而引发粪便干结、排便困难。而脑出血并发便秘需患者用力排便易导致腹压、血压升高, 颅内压升高引起脑疝, 影响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2]。本组实验通过对150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进行实验研究, 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预防便秘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筛选2013年7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96例, 女54例, 年龄47~73岁, 平均年龄(61.3±5.6)岁, 所有患者均采取螺旋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出血, 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标准(1995年)。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对本组实验完全知情同意;为原发性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患者无精神疾病病史或智力障碍情况。排除标准:恶性肿瘤或复发性脑出血患者;心脑血管支架患者;已发生脑死亡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75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实验方法 对照组患者收治入院后给予常规脑出血护理, 住院3 d后无排便但存在排便意向可给予果导片或开塞露辅助患者排便;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模式:①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为患者及家属耐心讲解疾病的特征、诱因、预防及注意事项, 应用心理学知识疏导患者紧张、焦虑、恐惧情绪, 排除患者精神上的困扰, 提高对治疗的信心, 并通过语言交流了解患者既往排便情况以便于建立综合护理应对措施;②生活饮食指导: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及健康需求制定合理菜单, 鼓励患者增加饮水量, 清晨起床饮入一杯温开水, 食物以纤维类蔬菜、水果、粗粮为主, 且食物体积尽量降低, 水果以榨汁饮入为佳;③运动治疗:建议患者适当进行床上肢体活动以提高身体机能与耐力, 指导患者进行提肛运动, 促进排便反射。严格遵照医嘱, 不可进行剧烈活动及私自下床活动;④按摩诱导排便:由护理人员进行2~3次/d腹部按摩, 进行15 min/次, 并于脐周围进行推拿按摩, 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功能;⑤唤醒式治疗:重建患者排便健康周期, 通过语言、行为等刺激患者建立合理、健康排便循环周期, 并定时指导患者进行正确床上排便;⑥患者住院期间严格观察患者排便情况:在出现粪便干结、便秘趋势时立即调整护理方案, 以做到最佳预防便秘措施。

1. 3 评价标准[3] 粪便无干结、湿润且1次/1~2 d记为无便秘;轻度便秘为1次/2~3 d;中度便秘为1次/4~5 d;重度便秘为1次/6~9 d;严重便秘为>10 d未排便患者。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IBM 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患者排便次数判断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 观察组患者便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便秘是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脑出血患者由于康复需要需绝对卧床休养, 同时甘露醇等降颅压药物治疗因素的作用可直接导致便秘的发生, 由于排便困难易导致患者腹压升高、血压升高, 因此便秘将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康复治疗产生不良影响, 可加重脑出血患者颅内压水平, 增高脑出血二次出血或脑疝的发病机率,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安全[4]。

本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预见性护理干预模式在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护理中可有效预防便秘的发生, 观察组患者无便秘例数及便秘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明显改善患者便秘情况。而通过实验回顾分析及资料整理可知, 预见性护理模式为干预前进行患者病情全面综合评估, 并在干预实施前制定多套护理干预方案及动态调整方案, 在应对突发状况或预防并发症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可达到防患于未然且不延误护理干预时间, 而通过心理干预及生活饮食指导可纠正患者负性情绪及不健康饮食生活状态, 对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改良预后具有重要作用, 而运动治疗、按摩辅导及唤醒式治疗的联合应用对重建患者排便周期、改善患者便秘情况具有重要作用, 以优质、全面、人文及前瞻性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有助于患者快速康复及降低脑出血或脑疝复发率[5]。

综上所述, 针对脑出血急性发作期患者在基础护理上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可降低其便秘的发生率, 对维持颅内压正常水平、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临床治疗效果具有积极作用[6]。

参考文献

[1] 欧阳惠芳, 陈刘珍, 梁锦笑.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便秘的影响.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2):28-29.

[2] 顾彩萍.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便秘及脑水肿的影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9):129-130.

[3] 金玉花 .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便秘的影响.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 2013(12):7156-7157.

[4] 高萍.预防性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急性期并发症的影响.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5(3):223-224.

[5] 蔡云.预见性护理措施在预防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便秘中的应用.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32(16):2717-2718.

健康饮食指导方案范文4

[关键词] 循证护理;儿童糖尿病;常规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5(a)-0173-02

儿童糖尿病是临床上较为严重且多发的疾病[1]。为此,该院选取2013年5月―2015年7月接受治疗的50例糖尿病患儿实施不同的护理,以此观察糖尿病患儿护理后的效果,以供临床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糖尿病患儿50例,接受治疗的时间为2013年5月―2015年7月期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25例,对照组患儿25例。观察组糖尿病患儿,男女比例为10∶15,年龄1~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1±0.45)岁,病程为1~30个月,平均年龄为(15.27±1.24)月。对照组糖尿病患儿,男女比例为15∶10,年龄1~1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1±1.34)岁,病程为1~29个月,平均年龄为(18.21±0.58)月。观察组糖尿病患儿和对照组糖尿病患儿年龄、性别和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进行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护理方法:对照组糖尿病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常规护理为入院护理、饮食护理、病情护理等。

观察组护理方法:观察组糖尿病患儿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采用循证护理。

①问题分析:由护士自主建立循证小组,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儿的基本情况,找出常规护理方案中的不足,利用最适宜护理研究依据、临床经验与患儿的基本情况,根据科学实证和理论经验来分析常规护理方案中的不足。

②循证小组:通过系统搜索儿童糖尿病和预防不良事件等的相关文献,根据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临床经验以及相关文献的科研结论,将所获得的科研证据、临床知识与患儿的病情相结合,制定循证护理方案。

③评价证据:通过自评方式监测循证护理方案的效果,找出循证护理方案中所存在的不足,对循证护理方案中的实用性、真实性、可靠性进行总结实施经验和评价,重新制定循证护理方案。

④病情护理:护士应耐心给予患儿以及患儿家属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例如饮食方法、发病机制和并发症,告知患儿以及患儿家属应保持适当的运动量,有利于减轻患儿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护士应对患儿和患儿家属进行卫生宣教,使患儿和家属了解饮食治疗是各种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措施,增加患儿对护理的依从性,护士应在患儿每餐前查对饮食,严格分配饮食,定时定量进餐,严格限制患儿食用各种甜食,控制一天摄入量。

⑤运动护理:根据患儿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每日护士应陪同患儿以及患儿家属进行跑楼梯、散步、慢走等运动。

⑥饮食护理:给予患儿健康饮食指导,告知患儿多食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低糖、高蛋白和低脂等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食物,并告知患儿吞咽食物时注意不要强制吞下,限制患儿糖份摄入,每日食糖量为6 g。

⑦心理护理:由于患儿会存在较多的负面情绪,护士应主动与患儿沟通,通过给予患儿讲故事和做游戏,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鼓励患儿表达自身的感受,及时缓解其心理压力,可通过培养患儿多种兴趣爱好,确保患儿的心理健康。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糖尿病患儿护理后的血糖控制情况。比较两组糖尿病患儿护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n(%)表示,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对比血糖控制情况

护理前,观察组糖尿病患儿血糖控制情况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后,结果显示,观察组糖尿病患儿在血糖控制情况的比较中明显优于对照组糖尿病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对比不良事件发生率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糖尿病患儿在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中明显低于对照组糖尿病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儿童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为消瘦、多餐、多尿和多饮等,早期的诊断及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儿的血糖,还能减少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2]。该研究中,该院对糖尿病患儿分别采用不同护理,循证护理取得较为可观的效果。

循证护理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的,循证护理是指护士在护理方案中明确的将科研结论与文献证据相结合,从中获取证据,作为护理决策依据的过程[3]。循证护理方案包括4个要素:①寻找护理方案所存在的不足;②系统搜索儿童糖尿病和预防不良事件等的相关文献作为科学证据;③根据临床经验以及相关文献的科研结论制定出循证护理方案;④对循证护理方案中的实用性进行总结,找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重新制定循证护理方案,最后实施循证护理方案[4]。循证护理方案利用科学依据对患儿进行护理,能有效改善患儿血糖控制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率[5]。

该院研究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经过不同的护理后,观察组糖尿病患儿在血糖控制情况的比较中明显优于对照组糖尿病患儿,并且观察组糖尿病患儿在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中明显低于对照组糖尿病患儿。

综上所述,给予糖尿病患儿采用循证护理措施,不仅能够改善患儿血糖控制情况,还能减少患儿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 古建平,付晓荣,卫海燕,等.胰岛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疗儿童糖尿病的疗效及护理风险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18):2864-2866.

[2] 刘维维,杨铁花.从糖尿病儿童到成人过渡期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4):470-474.

[3] 古建平,付晓荣,卫海燕,等.护理干预对1型糖尿病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0):3470-3471.

[4] 陆群,孙海峰,姚孝娟,等.循证护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在儿童糖尿病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6):43-46.

健康饮食指导方案范文5

关键词:2型糖尿病;饮食管理;延续性

中图分类号:R459.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145-01

我院为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延续性管理效果,对138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持续的、分阶段延续性的饮食管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的是我院自2012年7月1日到 2013年6月30日收治的138例2型糖尿病患者,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男68例,女70例,最小年龄26岁,最大年龄65岁,平均年龄43.2年。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WHO诊断标准;2)在我科住院治疗已出院;3)在本地居住在今后1年内不会离开居住地;4)自己或在照顾人员的协助下能完成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心脑肾等病变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2)排除伴有多脏器衰竭症状的患者;3)排除伴有精神异常症状的患者。

1.3方法

患者出院前,由护理人员向其发放问卷调查,对患者的饮食行为习惯进行调查,并以调查结果为依据,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院外饮食指导计划。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则应通过电话或Q群管理、护理门诊随访、糖尿病学校讲座、小组活动、社区义诊服务、糖尿病饮食专业读物等多种方式对患者进行饮食延续性护理干预,其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第一,患者出院1-2周后护理人员应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对患者的饮食行为及血糖变化情况进行了解,并给予患者相应的指导,帮助患者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第二,患者出院1个月后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门诊随访,对患者的体重、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相关知识与技巧的掌握情况等各项指标进行重新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对患者的饮食方案进行合理的调整,对于无法进行门诊随访的患者,应继续给予其电话随访。第三,健康讲座。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应定期通过电话通知患者参加医院糖尿病学校讲座,从而使患者更加深入的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并使其明白健康、正确的饮食习惯对其病情的影响,从而使其积极主动的按照医生嘱咐饮食,帮助其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第四,患者出院3个月后,护理人员同样应通过电话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及时了解患者血糖变化及饮食行为,并给予其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第五,患者出院6-9月后,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门诊随访或专科随访,通过电话、Q群管理等方式和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各项情况;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定期组织患者进行美食交流、户外活动等活动,同时对影响患者自我管理的因素进行分析和讲解,并帮助患者进行解决;此外,护理人员还应组织患者进行饮食管理比赛,对优胜者进行相应的鼓励及奖励,对于成绩较差者则要给予其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协助其寻找并解决管理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第六,出院9-12月后门诊随访,患者出院9-12月后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到门诊对其体重指数、血糖、血压、血脂、HbA1C等进行复查,同时对患者的饮食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同时通过患者间讨论、护理人员指导等方式对患者饮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第七,培训期间护理人员可成立饮食教育及自我管理教育的志愿者队伍,从而有效的激发患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通过糖尿病病饮食知识调查表、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等对患者饮食延续性干预前后(出院前及出院后9-12个月时)各项指标达标率进行对比。

2 结果

本组13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8例患者因其他疾病出组,6例患者因电话无法联系失访,实际随访人数为124人。出院三个月后,10例患者失访;出院六个月后8例患者失访;失访原因:其中7例患者为家属或照顾者拒绝、4例患者为语言沟通等原因自认血糖等各项指标稳定,4例患者为自我感觉良好、3例患者为个人的其他原因(如改变联系方式、生意等)。且本组患者138例2型糖尿病患者经饮食延续性管理后均能严格遵循饮食原则,形成良好的习惯;干预前患者例患者达标为51.45%(71/138),干预后达标率为94.93%(131/138),干预后明显高于对照前(P

3 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高血糖症状[1]。而长时间存在高血糖症状则给予对患者的眼、血管、肾、神经、心脏等组织产生损伤,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体健康,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2]。而饮食治疗则是所有糖尿病治疗的基础配[3]。因此,加强对患者饮食护理的重视,嘱咐患者饮食应定时、定量、主副食合理、营养平衡、粗细粮搭配[4]。同时还要嘱咐患者少食用糖食、根茎类蔬菜等;此外,还要以患者的病情、活动量和用降糖药物等情况为依据,合理的对患者的进食次数及主食量进行调整配[5]。本次研究表明本组患者138例2型糖尿病患者经饮食延续性管理后均能严格遵循饮食原则,形成良好的习惯,且干预后患者的各项指标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前,(P

参考文献:

[1] 王淑萍.2型糖尿病患者出院后饮食的连续性护理[J].吉林医学,2013,7(23):187-188.

[2] 杨小平,李翔,许樟荣,等.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依从性与代谢控制关系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07):221-223.

[3] 从继妍.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饮食连续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J].天津医科大学,2012,6(03):65-66.

健康饮食指导方案范文6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BMI的判定标准(BMI<18.5为过轻体重,18.5≤BMI<23.9为正常体重,24≤BMI<27.9为超重,BMI≥28为肥胖),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大一、二、三年级学生自愿参加基础上,选取153人,其中超重男生35人、女生33人,肥胖男生47人、女生40人,年龄19~22岁之间。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查阅大量相关的体质调研、体育锻炼、营养等文献资料,为本文的调查问卷和干预方案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1.2.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需要,对超重肥胖大学生的膳食规律、生活习惯、运动行为、形态认知等层面进行问卷调查。1.2.3运动干预方案。按循序渐进原则分两个阶段设计运动干预方案。每次练习前、中、后即测10s脉搏以控制强度(运动强度控制在60%~70%最高心率,平均心率控制在120~140次/min)。运动时间为每天下午60~90min,干预时间共16周。第一阶段(1-5周):采用多种运动的锻炼方式,提高参与者运动适应性和趣味性,增强心肺适应能力。主要运动有慢跑、快步走、走台阶、有氧操、球类、体育游戏、跳绳、瑜伽、腹肌练习、放松练习。具体运动安排见表1。第二阶段(6-16周):通过前阶段运动干预,增加参与者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同时提高参与者锻炼兴趣。主要运动有慢跑、变速跑、往返跑、搏击操、瑜伽、体育游戏、跳跃、球类、腹肌、背肌、上下肢力量训练及放松运动。具体运动安排见表2。1.2.4饮食干预方案。①营养指导课程:开展每周一次知识讲座,依据《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系统介绍各类食物的所含营养和热量,使参与者能计算每日摄入的食物热量和日常活动耗能量,为自主制定科学减肥食谱奠定理论基础。②食谱制定:对参与者每周的膳食和起居情况进行记录,内容包括摄入食物的量、时间、种类及饥饱程度。根据参与者之前的进食情况,要求参与者每天适当控制摄入量,多食低热能的蔬菜和水果,以高蛋白、低脂肪和低糖的膳食为主,保证每日机体和运动的营养所需,避免营养不良。并根据每个参与者的个体饮食特点,分别制定一日三餐的营养食谱。1.2.5测试指标。按《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检测细则》要求进行测量,身体形态:身高、体重、BMI、腹部皮褶、上臂皮褶、肩胛皮褶;身体机能:肺活量指数(ml/kg);身体素质:50m、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坐位体前屈、耐力(女800m、男1000m)。1.2.6数据处理。运用SPSS11.0软件包处理分析,各组参数以均值±标准差表示,每组干预前后数据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为显著性差异,以P<0.01为非常显著性差异。

2结果与分析

2.1干预前后超重肥胖大学生身体形态变化

从表3可见,通过16周体育锻炼与膳食干预,超重、肥胖男女生体重、BMI、腹部、肩胛皮褶指标均值明显低于干预前,其中肥胖男女生上臂皮褶指数均值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P<0.05)。但干预前后,超重、肥胖男女生身高,超重男生上臂皮褶指标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19~22岁大学生经过青春期生长发育后,其身高生长趋于相对稳定,但体重、皮褶厚度具有可塑性,体育锻炼和饮食营养干预可以使超重肥胖学生身体形态得到控制和改善。

2.2干预前后超重肥胖大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变化

从表4得知,经过16周的干预后,超重女生和肥胖男生的肺活量、超重男生和肥胖女生的50m、超重男女生和肥胖女生的立定跳远、肥胖男女生的坐位体前屈、超重女生仰卧起坐、肥胖男生引体向上、超重女生和肥胖男生的耐力指标均值明显高于干预前,超重男生和肥胖女生的肺活量、超重女生50m、肥胖男生立定跳远、超重女生坐位体前屈、肥胖女生仰卧起坐、超重男生和肥胖女生的耐力指标均值明显低于干预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超重男生的坐位体前屈和引体向上、肥胖男生50m均值干预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超重和肥胖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容易诱发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引起肥胖的成因较复杂,受遗传、环境、经济、文化、生理等诸多因素所影响。国内体质健康调研报告显示:肥胖比例增加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体育锻炼不足,以及生活水平的普遍改善,热量、脂肪等摄入过多及食物结构的不合理所致。根据肥胖成因,本研究从超重肥胖大学生各方面运动能力与项目掌握程度的差异设计以跑、跳、灵巧及柔韧等中等强度练习为主,技术性强的球类和趣味性较强的游戏项目为辅的运动处方规定每天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并结合以高蛋白、低脂肪和低糖的为主的膳食调理。研究表明:通过16周体育锻炼和膳食干预之后,参与者身体形态中体重、BMI、各部位皮褶都得到了有效的下降,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大部分指标明显提高,所以在运动处方中以多种形式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更能消耗脂肪,减少体重体脂;同时,参与者在提高动作技能的熟练过程中,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也得到了综合性的发展;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有利于超重肥胖大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肌肉耐力的改善,这些身体机能的改善是超重肥胖大学生耐力素质提高的主要原因。从干预效果显示,超重肥胖女生身体形态指标均值比男生下降更明显,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提高更显著,原因是社会对于女性以瘦为美审美观的影响,女大学生审美价值观也发生改变,表现在减肥过程中主观目的性强,锻炼的韧性和自觉性较男生高,饮食控制的自觉性和严格性也比男生强。虽然男生上肢力量和变速练习较多,但超重男生引体向上和肥胖男生50m指标成绩变化不显著,说明运动强度和负荷可能不够。19~22岁大学生经过青春期生长发育后,其身高生长趋于相对稳定,但体重、皮褶厚度具有可塑性,体育锻炼和饮食营养干预可以使超重肥胖学生身体形态得到控制和改善。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体育锻炼与膳食干预可以降低超重肥胖大学生体重、BMI、腹部、上臂、肩胛皮褶等指标均值,控制和改善超重肥胖大学生身体形态。4.1.2多种有氧运动的运动方案有效地提高超重肥胖大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

4.2建议

相关知识

饮食营养与健康范例6篇
健康的饮食习惯范例6篇
心理健康疏导培训方案范文(通用10篇)
公司健康运动方案(通用6篇)
母婴保健健康知识讲座范例6篇
新生儿护理健康教育范例6篇
关爱女性健康活动方案精选6篇
健身的活动方案范文(精选5篇)
健康饮食的方案
饮食方案汇总七篇

网址: 健康饮食指导方案范例6篇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119159.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