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富儿 黄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性病)逐渐成为困扰人类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慢性病管理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依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提出,我国因慢性病导致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80.7%。同时,我国成年人中每10人就有1人患糖尿病,每4人中有1人患高血压病,带病生存、生活质量低下的群体庞大。因此,慢性病患者增强健康意识,加强自我健康管理迫在眉睫。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减少慢性病发生,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实现全民健康,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引导形成自主规律、符合自身特点的生活方式,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营造热爱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也指出,应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应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多媒体开展慢性病防治科普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促进活动,以推进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模式是通过组织慢性病患者参与自我管理活动,从个人因素、家庭网络、社区医疗、宏观环境4个层面,给予慢性病患者多样化、多层次的自我管理支持,促使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形成,进一步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全面提高慢性病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素养直接影响其治疗依从性。患者可以通过互联网、纸质资料等形式,了解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和应对措施,获取最新的健康知识与技能,以及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健康教育内容,有利于扩大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知识的覆盖面,转变不重视慢性病的观念,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认知。同时,互联网为促进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提供新的技术支持,慢性病患者通过可穿戴设备实现自身健康数据的监测和采集;通过云技术推动慢性病患者电子健康档案的构建和健康大数据的共享,医务人员不受时空限制进行查阅、评估,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患者利用电子健康档案,可以系统、完整地了解自己不同阶段的健康状况,从而提高自我保健意识,主动识别危险因素,可以控制个体层面的危险因素。引导患者关注自己的年龄、居住环境等情况,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养成科学、合理的膳食习惯,坚持自身条件允许的适度运动,保持生活、作息规律,以及积极、乐观的心态。
家庭支持和配合
家庭是慢性病患者日常自我管理最主要的场所。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的支持与患者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家庭中,了解患者自我管理对家庭日常生活安排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比如在饮食上调整盐、糖的摄入量;在家中,张贴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有关知识、注意事项,对慢性病患者进行视觉上的、直观的引导。加强家庭成员对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知识的关注,鼓励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学习,协助医务人员提供康复指导;协助慢性病患者在家中,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落实自我管理的措施。
随着病情的发展和病程的延长,慢性病患者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心理压力逐渐增加。家庭成员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状况,主动与患者沟通,提供心理支持;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与管理,以及达到疾病管理的目的,确保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持续性。
在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中,朋友、同事的理解与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增强自我管理信心,间接促成健康习惯的养成。在慢性病患者的人际关系中,贯彻慢性病自我管理的思想,培养患者自我管理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社区管理
慢性病患者管理工作,大部分是由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主要包括患者的日常诊疗、定期检查、提供健康咨询,开具患者每日需要服用的药物等。
当前,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存在医疗资源不足、居民信任度不高等问题,应加大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仪器设备、就诊场所等硬件条件建设的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慢性病自我管理领域,改善一些居民对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片面的看法,为患者制定符合其实际需求的慢性病管理方案,引导患者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资源进行慢性病的自我管理。
同时,加强慢性病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数量和综合素质,建立三级医院对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帮扶机制,扎实推进医务人员多点执业;为基层医务人员开展医疗知识讲座和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给予慢性病患者有效的管理和支持,提高患者对基层医疗服务的信任度。
宏观协作
从宏观环境而言,慢性病自我管理涉及卫生、医保、宣传、教育、农业等方面,各部门要根据自己部门的职能,出台相应的政策与制度,从法律层面确立慢性病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地位。各管理部门要明确健康责任,进一步加强合作、沟通,以形成多部门联动、协作的慢性病自我健康管理支持执行体系。
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医学会等应积极召开各类健康科普比赛和会议,推动健康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进而增加慢性病患者对自我管理的重视程度,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充分利用网站、APP(手机应用程序)软件、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正面宣传教育和典型报道;拓宽患者获取健康知识的渠道,传播慢性病可防可控的理念,建立医患之间、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
(作者供职于福建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