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最热年份有的地区反遭遇寒冬?灾害早期如何预警?专访张兴赢

最热年份有的地区反遭遇寒冬?灾害早期如何预警?专访张兴赢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1月24日 21:53

  炒股第一步,先开个股票账户

  两会·高见

  2023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显著的气温上升造成去年以来全球各地极端天气气候灾害事件频发,应如何应对?2024年3月4日,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解答称,当前自救最有效的办法是早期预警,提前24小时预警能减少30%灾害损失。

 

  会下,张兴赢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呼吁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时关注最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地区,解决儿童、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知识不对称等问题。此外,他还解释最热年份有的地区反而遭遇寒冬或极端寒潮现象的背后原因,解答未来是否更热等相关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对健康的挑战,我国已启动气候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就此,张兴赢也透露,部分地区正建立预警体系试点,未来计划在个人智能化终端实现定制化的智能推送,实现分渠道、更加精细化的风险推送。

谈气候变暖

厄尔尼诺年冬季降水易偏多,预计今年中国大部气温偏高

  南都: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年份,2024年会比2023年更热吗?

  张兴赢:2023年为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份,全球多地平均气温均突破历史纪录,中国年平均气温也创下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新高,较1991-2020年平均值偏高0.81℃。从全球和中国的年平均气温历史曲线可见,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和中国的年平均气温均呈现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

  在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事件的共同影响下,预计2024年中国大部气温偏高,华北、华南到江南南部等地高温日数偏多,持续性高温影响偏重,华南到江南地区的高温影响重于2023年。

  南都:近期中部等地区出现罕见冻雨,2023年最热年份出现极端寒潮天气,这可能超出部分人对全球变暖的认知,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

  张兴赢:2023年为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份,中国年平均气温也创下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新高。2023年5起发生厄尔尼诺事件,全球变暖背景下,厄尔尼诺发生年的冬季,一般国大部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但冷空气阶段性活跃,强冷空气和寒潮天气时有发生,降温幅度大,导致季节内冷暖起伏大;而且厄尔尼诺年冬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易偏强,中东部地区水汽条件好,降水易偏多。

  2023/2024年冬季,在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下,中国中东部地区水汽条件好,欧亚中高纬地区冷空气阶段性活跃,在这种有利的条件下,中东部大部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并发生了两次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

  南都:当前气温增幅使得全球平均气温高出工业革命前1.48摄氏度,非常接近《巴黎协定》想要控制的1.5摄氏度这个安全界限值。未来是否可能达到界限值?

  张兴赢:我想首先明确一组概念:单年的气温和气候上讲的平均气温。2023年全球气温高出工业革命前1.48℃是一个单年的结果,这并不意味着全球平均气温升幅已经到达了这个值。其实,气温的变化是存在年际波动的,《巴黎协定》的温升是指全球多年的平均的一个结果(通常最短采用十年的平均值)。当然,由于近年来全球温室气体排量仍在持续增长,变暖也将继续。世界气象组织(WMO)在其发布的最新报告中也指出,未来五年全球气温可能会升至历史新高,并且很有可能短暂突破《巴黎协定》中的全球温升1.5℃目标。这也说明未来全球的平均气温的确存在超过1.5℃的可能性。

  还需要说明的是,《巴黎协定》中1.5℃温控目标是指到本世纪末要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这也意味着,就算温升超过了1.5℃,如果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尽快实现碳中和并转为负排放,全球仍有可能在本世纪末实现这一目标。

谈气候灾害早期预警

2015年建立国家预警发布体系,但偏远地区覆盖不足

  南都:持续升温或将加速气候灾难到来,我们将如何应对?

  张兴赢:面对逐年愈加频发的极端天气气候灾害事件,当前人类社会自救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早期预警,只需提前24小时预警,灾害损失就能减少30%。预警可以挽救生命并提供至少10倍的投资回报。

  2015年以来中国逐步建立了国家预警发布体系,去年预警信息为公众挽回的因灾损失5600余亿元。然而,当前中国在各类突发事件监测、预警、风险提示发布上还缺乏细化的法规、规章,传播渠道对预警信息传播责任也缺少法规约束。自然灾害发生后,不同地区和部门的应急响应和救援标准不一致,中国的预警送达速度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在偏远地区覆盖方面尤其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全面提升早期预警能力,进一步完善国家预警体系建设。

  南都:如何提升早期预警能力?

  张兴赢:未来,我们仍需要在早期预警系统四大支柱上下功夫。首先,在顶层设计方面,加快制定《中国全民早期预警行动计划》,强化应对灾害风险能力,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水平。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完善在各类突发事件监测、预警、风险提示发布的细则。明确应急预案、应急规程等依据预警信息需要相应采取的行动措施等。

  其次,在技术层面,提升灾害风险知识和管理,对危害、脆弱性、生计、社会融入和风险暴露等方面进行深入且立足当地的分析;将危害相关信息与暴露度和脆弱性数据相结合,以识别风险并支持决策。

  另外,尤其要重视建设针对最脆弱社区的可操作预警系统,建立反馈机制,解决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在理解预警和采取行动方面面临的知识不对称和不平等问题。

  南都:提供极端天气预警信息之后,怎样确保各地各部门有效应对?

  张兴赢:高效的早期预警系统,不仅需要发挥国家气象水文部门制作和发布预警的重要作用,发布立足科学的危害监测检测与预报,还需要各部门联动。为此,2015年,国务院在中国气象局挂牌成立“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形成政府主导、预警先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建立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和高级别预警的叫应服务机制,要求各级部门参与其中,标志着中国多灾种早期预警信息发布工作进入常态化运行阶段。

  未来,我们呼吁当地人和组织机构制定各自的应对计划,同时将计划纳入政府管理系统中,考虑气候变化趋势和复合风险因素,定期更新计划。同时,各个部门需充分参与对公众的培训和引导,提升对早期预警信息的解读和响应能力;推动跨部门、跨区域的知识共享、技术转让和能力建设,建立全面覆盖的预警系统,提高整个社会的抗灾能力。

谈气候变化与健康

气候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刚起步,计划实现精细化推送

  南都:目前国内的卫生健康气象风险预警信息的发布情况如何?

  张兴赢:当前气候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在国内主要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缺乏普及全国、触达率高的健康风险预警产品。但在不少城市,已经开始了相关试点工作,比如中疾控环境所团队开发设计的热浪健康风险预警模型已在济南等城市试点应用。再比如,中国气象局基于实时气候预测信息和疾病暴露反应关系模型,构建全国高温健康风险次季节早期预警格点化产品,实时对未来60天不同敏感人群的呼吸系统和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进行早期预警,目前正在业务中试阶段。

  此外,部分省级气象局联合医疗、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在全国率先发布脑卒中气象风险预警等健康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产品,通过短信定点提醒重点人群。还有部分省级气象局也与卫健委联合发布人体健康气象风险预警,对冷空气、冻雨过程的呼吸系统、心脑血管、摔伤等综合风险开展早期预警发布。

  南都:气象部门在早期预警中发挥哪些作用?

  张兴赢:作为中国气象数据提供单位,中国气象局拥有精细到区县级别的气象资料,相关资料经过处理,在部门合作中用于同健康风险因子进行建模。同时,气象部门拥有完善的预警系统搭建与发布渠道,在健康风险预警系统中承担系统搭建与信息发布等职责。未来将在个人智能化终端实现定制化的智能推送,实现分渠道、更加精细化的风险推送。

  南都:到2022年已有28个省的气象部门向卫生部门共享气候数据,除了健康风险提示外,这些数据还有哪些和公众生活相关的应用场景?

  张兴赢:气象数据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跟公众生活紧密相关。比如气象预测数据可以指导农业生产,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气象数据可以应用在新能源领域,为风能太阳能水能领域提供气象支撑。气象数据还在交通、电力和水资源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南都:个人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给健康带来的影响,目前中国是否有相关指南?

  张兴赢:中国尚未出台专门的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计划和指南。目前,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国家疾控局正在组织编制中国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计划,中国气象局将积极推荐专家参与相关方案制定,为公众健康提供重要气象科技支撑。

  建议加强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认识,了解气象因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要关注气象预警信息,主动避免暴露在极端天气与环境中,在身体出现不适时及时就医。

  想炒股,先开户!选东方财富证券,行情交易一个APP搞定>>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相关知识

热浪、洪水、野火如何威胁中国人的健康|《柳叶刀》报告
城市设施如何感知地震风险?科技赋能“防震减灾+”成效显著
大寒的由来?大寒吃什么
如何打赢减重“持久战”
秋冬季如何养生、预防疾病?清远组织专家解答热点问题
老寒腿在冬季不宜泡脚 防治有三个误区
寒冬如何进补防寒保暖
游泳,真相与误区:保护生命的最佳运动
河北3天内将遇超强寒潮,河北出现零下30℃低温
2名医疗器械中层菲律宾遇害,背后上市公司已成“仙股”

网址: 最热年份有的地区反遭遇寒冬?灾害早期如何预警?专访张兴赢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65128.html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