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科学网—李明远教授关于“人体能量系统”的构想

科学网—李明远教授关于“人体能量系统”的构想

来源:泰然健康网 时间:2024年12月22日 17:33

按:我准备就李明远教授的“‘气’即能量说”提些商榷意见,因此需要认真地学习他的基本观点。但在梳理和学习领会过程中,意外发现他的立论并不是“‘气’即能量说”,而是借助中医学的“气”及“气化”理论,试图在现代医学体系中,构建一个新的人体系统——能量系统。这才是他的精彩之处,且完全超出我的预想。于是临时置换了这个题目,前面部分还是沿用他原来的结构(实际上,换上这个标题后,文章结构是应该重新构思的)。

至此,我终于明白李明远教授孜孜不倦地探讨“气与能量的关系”,原来是寓意在此。我觉得他的探索很有意义,尽管还非常粗浅。因此,请大家对这个构想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评价。

一、能量与气

李明远教授首先探讨了“能量与气”的关系。他认为,中医学源自中国古代哲学,中医之气源于“气一元论”。即:

1.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寰宇茫茫,生物吐纳,有一种有形无形而存在的东西,中国古代哲学称之为气。气是一种肉眼难以看见的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元初物质、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和本原。《内经》称宇宙为太虚,在广阔无垠的宇宙虚空中,充满着无穷无尽具有生化能力的元气。一切有形之体皆赖元气生化而生成。元气是宇宙的始基,是世界万物的渊源和归宿。气本为一,分为阴阳,气是阴阳二气的矛盾统一体。天地阴阳之气上升下降,彼此交感而形成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总之,气是物质性的实体,是构成自然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2. 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清浊,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不论是动植物的生育繁衍,还是无生命物体的生化聚散,天地万物的生成、发展、变更和凋亡,无不根源于气的运动。气的阴阳对立统一运动,表现为天地、上下、升降、出入、动静、聚散、清浊的相互交感。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形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气生形,形归气,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内经》不仅在气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气和形相互转化的思想,而且用阴阳学说阐明形气转化的根源。“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至大无外,至细无内。大者,有形之物与太虚之气之间;小者,每一有形之物内部都存在着形化为气和气化为形的气化作用。

3. 气是万物之中介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入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气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

气之阴阳两端相互感应而产生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使物质世界不断地运动变化。相互感应和普遍联系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物理学对能量的定义为:能量是物质运动转换的量度,或做功的能力。而基于物理学扩展于化学、物理化学、热力学、胶体与界面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结果共同表明,能量的内涵为:世界万物是不断运动的,在物质的一切属性中,运动是最基本的属性,其他属性都是运动的具体表现。能量是表征物理系统做功能力的量度。能量虽然看不见,但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万物均具有能量。能量具有不同形式,如太阳能、光能、电能、电磁能、热能、声能、风能、机械能、生物能、生物质能、石化能、原子能、核能等。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通过物理效应或化学反应相互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总能量保持不变。

基于上述比较、分析,李明远教授得出结论:气与能量均是肉眼看不见、构成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和本原,具有运动的根本属性;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宇宙与万物之中,相互转换,互相关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至大无外,至细无内,推动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永恒不变。

他认为,中国古代哲学对气的表述比较抽象和概括,现代科学对能量的定义、阐述更加具体和明确。但其本质与内涵竟具有惊人的一致,完全可以说,气就是能量(能量就是气)。

二、人体之气与人体生物能

接着,从自然界到回人体,李明远教授探讨了人体之气与人体生物能的关系。

1. 人体生物能

人体与宇宙间大至天体,小至分子、原子、量子的任何物质一样,具有能量。对物质能量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研究之一,也是揭示物质的本质、特性和变化规律的主要途径之一。

依据物理学,能量(energy)的最简单定义为:做功的能力(the capacity to do work)。根据能量的定义和人的生物属性,可将人体生物能(human bio-energy)定义为:人体具有生理、生命活动的能力,或人体维持生理、生命活动的能量。区别于其它物质,对于具有生命的人体而言,人体生物能具有两重含义:(1)人体具有能量。在此能量的作用下,人体具有生理、生命活动的能力。人体生物能越充足,则人的生理功能越强,人的生命力越旺盛;人体生物能不足,则人的生理功能虚弱,产生健康问题或疾病,生命力疲弱;人体生物能衰竭,人体则死亡。(2)人体从自然环境获取能量,是保障人体具有生理、生命活动能力的必要条件。能量获取不足,则人体的生理功能虚弱,产生健康问题或疾病,生命力疲弱;能量供给终止,人体则死亡。

人的生命起源于父亲精子与母亲卵子供给的生物能。当婴儿断奶后,人体生物能主要源于自然环境作为食物的植物和动物的生物质能的转换(或补充)。人体对食物消化、吸收的本质为:(1)物质转化: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作用、化学反应和生化反应,将构成各种植物、动物的蛋白质、脂肪、糖、纤维等物质的分子,转化为人体的(或人体可利用的)蛋白质、脂肪、糖、纤维等物质的分子,构建人体的细胞、组织和器官。(2)能量转换:通过对食物分子向人体分子的转化,将食物的生物质能转换为人体生物能。正是这种源于父母和自然环境的物质转化,赋予了人的生命,构建了人体结构。也正是这种源源不断的物质转化和能量转换,保障了人体的正常生理、生命活动。

2. 人体之气

在中医学中,将人体之气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为元气,后天之气包括宗气、营气和卫气。依据中医学对“气”的定义及特性的表述和物理学对“能量”的定义及特性的论述(此问题暂不在此文讨论),中医的“人体之气”应对应于“人体生物能”。

依据中医学的定义,先天之气稟受于父母,即源于父亲精子和母亲卵子的生物能。后天之气为水谷之气和自然界清气化合而成,即人体由自然环境摄入食物的生物质能,在水、空气和消化酶等的作用下,经消化、吸收转换为人体的蛋白质、脂肪、糖、纤维等物质的分子构建的人体及脏腑所具有的生物能。因此,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均对应于生物能。

值得注意的是,由脾胃吸收的“水谷精微”是构成人体脏腑、四肢、躯干、皮肉、筋骨、毛发的物质,而“水谷精微”所承载的气,才是“水谷之气”。依据物理学,能量(气)不是物质,但物质具有能量(气)。

由于能量具有可加和性,因此人体之气(人体生物能)应包括全部脏腑之气(如肝气、胃气、肾气等)、头、四肢、躯干、皮肉、筋骨、毛发之气等构成的先天之气和水谷之气气化(转换)而成的后天之气。若论及其功能,先天之气的盈亏,表征了人体生理、生命活动能力的强弱;而后天之气对先天之气的补充(转换)的充足与否,则直接影响先天之气的盈亏,即人体生理、生命活动能力的强弱。因此,中医学认为人体之气是生命的本原。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医权初编》)。而这与人体生物能对人的影响完全一致。

三、人体气血系统与能量系统

进一步,李明远教授探讨了人体气血系统与能量系统的关系。

1. 中医的气血(物质)系统

基于“气一元论”,血、精、津、液均由气所化生。根据中医理论,气、血、精、津、液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理、生命活动和生命的基本物质。气,是人体内运行不息,无形、不可见的极细微物质,具有活力和特定功能。血,是红色的液态物质;精,是人体内一切有用的精微物质;津、液,是人体内水液的总称。气与精、血、津、液,相互化生与转化,精血同源,津血同源。精、津、液化而为血,血含蕴精、津、液。血、精、津、液运行在经络和脏腑中,为气的载体。

人体之气: 人体之气包括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

气之源头:先天之气稟受于父母,后天之气为水谷之精气和自然界清气化合而成。

气之载体与输送通道:血、精、津、液为气的载体;经络为气血通道和信号传输通道。

气血之动力:心、肝、脾、肺、肾,五脏之气,均为驱动气、血、精、津、液的动力或能量。

气血之储存:肝主藏血,肾主藏精。

气血之调控:心主血脉,肺主气、司呼吸,脾主运化,脑(心)主神明。

2. 人体的能量系统

尽管现代医学针对人体构建了消化、心血管、淋巴、骨骼、神经、内分泌等系统,但遗憾的是缺少“能量系统”。作为一个生物,人体的每一个细胞和器官时时刻刻都在“耗能”,却没有能量的“供给”系统,实在是令人费解。

因此,人与其它生物、机器(手机、汽车)、社会组织(工厂、城市)一样,应具有一个能量系统,为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供给能量,保障人体正常的生理、生命活动。不难想象,对于一个城市如果电力(电能,以电子为载体,用电缆或电线输送,主要系统由计算机调控)系统、燃气(化石能,以天然气或煤气为载体,用管道输送,主要干线由计算机调控)系统和供水(化学能,以水为载体,用管道输送,主要干线由计算机调控)系统出了问题,城市的器官(工厂、超市、学校、医院等)、细胞(每个家庭)会是什么景象。对于人体不仅需要获得各种能量的正常供给,同样,人体的能量系统也应包括能量之源、载体、转换、输送通道、储存,驱动能量载体的动力,调控能量转换、输送、储存、分配的监测系统、信号传输系统和调控系统。没有能量的正常供给,人体各系统将不能正常运行,导致健康问题,形成疾病,甚至死亡。

依据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和医学生物学,人体应具有一个完善的能量系统。依据中医学、现代医学和热力学,人体能量系统构成如下:

(1)人体生物能:人体生物能包括各个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的生物能。

(2)人体生物能之源:人体生物能源于父亲精子和母亲卵子的生物能和食物的生物质能(断奶后之主要能源)。

(3)能量的载体与输送通道:生物质能以食物和水为载体,经食管、胃和肠道输送。由食物转换的化学能、血液、淋巴中各种细胞的生物能,以血液、组织液、淋巴和细胞内液为载体,并经血管、毛细血管管壁的孔隙、淋巴管、淋巴管壁的孔隙、组织间隙和细胞膜的孔隙输送。

(4)输送能量的力:输送血液、组织液、淋巴和细胞内液的驱动力主要包括,心脏和呼吸肌提供的动力、地球引力产生的静压力、毛细血管管壁两侧的渗透压、组织间隙对组织液产生的毛细管力、细胞膜两侧的渗透压、浓度差、电位差和其它作用力。

(5)能量的储存:能量在人体内主要以脂肪、蛋白质、糖原、ATP(三磷酸腺苷)等形式储存于器官、组织及其细胞中。

(6)能量的调控:能量的输入、转换、输出,在人体内的输送、储存、分配,主要由大脑通过神经系统(包括免疫和内分泌系统)进行调控,并遵守能量守恒定律和质量守恒定律。

依据上述讨论,中医学的“气血系统”涵盖了全部的五脏、六腑,经络和脑。“人体能量系统”主要包括,消化、呼吸、心血管、淋巴和神经系统(包括免疫和内分泌系统)、组织间隙和大脑。

根据能量的供给和消耗,可将人体划分为两大系统,人体能量系统为“供能系统”,其它各系统为“耗能系统”。不难看出,中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为“供能系统”,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学说、理论和方法。同时,也可以看出,只要“供能系统”工作正常,“耗能系统”的各个器官(如脑、心脏、眼睛、四肢、躯干等)就会正常工作。换句话说,只要“供能系统”供给的血液是健康的,脑、心脏、眼睛、四肢、躯干等就会是健康的,不会出现问题,人体就会保持健康状态。两千多年来,依据这些学说和理论,创立的健身、防病、治病的方法,经过了数以亿计的人体(不是小白鼠)临床验证和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中华文明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因为“供能系统”对于任何生物、机器(手机、汽车)、系统(工厂、城市)都至关重要,而中医学的根基或研究的核心则为“气血系统”(供能系统),并极其明确的指出“人以气血为本”。就此而言,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比现代医学更清楚、更深刻,更科学。而现代医学,虽然对系统的划分越来越细,但恰恰最缺少的是这个“根基”,人体能量系统(供能系统)。现代医学既没有对人体能量系统进行系统的研究(甚至没有建立人体能量系统),更没有对人体能量系统与其它各个系统的关系进行研究。而针对这两个方面,中医学已进行了两千多年的系统研究和实践,这些实践的基础,理应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包括现代医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3. 吕永斌关于“质能一体”的补充意见

根据物质和能量的质能关系,两者可以相互转化,且守恒。那么,可以说是“质能一体”的,有形的是质,无形的是能量,“聚则成形”是从无形到有形,“散则为风”,从有形到无形。

气的本质是能量,能量可以聚成有形的质。因为质能一体,说成物质,是强调其哲学上的物质基础,能量虽然无形但也是有载体的,不是纯粹意识的产物,是哲学中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临床中补气的说法,一是直接的物质补充,例如吃饭最是补气,也是补充能量;二是激发调动某器官的功能,功能的增强提升,也离不开物质与能量,离不开血液循环的支持。

所以说,能量物质与功能,三者是三位一体的,区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气在中医临床中的使用,主要就是功能、能量、物质三个概念,三者三位一体,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与现代的物理化学概念本质一致,与现代医学也是相通,本质相同,说法不一致,内涵一致。

某器官的功能低下,中医说成是某脏腑气虚。脾气虚除了一般的消化吸收的功能低下,重症都是严重营养不良,极度消瘦,古人说是羸瘦,需要大补精血,使用血肉有情之品,要吃肉。

临床上,气主要用功能的意思,里面也有时暗含能量物质的意思。理论上,首先要能量,其次是物质和功能。

气的概念要细化,定义要明确,三者三位一体的关系要明了,侧重点要说明。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聂广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05271.html

上一篇:[转载]赵洪钧关于继承和发扬中医的主张
下一篇:[转载]心安天下:“李约瑟之问”的答案

相关知识

李立明:公共卫生是关系大卫生、大健康的大学科—新闻—科学网
基于物联网的远程健康管理系统的设计
李焱教授
基于物联网的远程健康监护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李光伟教授专访
陈敬华教授/邱立朋副教授团队在AHM和Small上发表关于纳米MOFs递药系统的研究论文
对话慢教授李俊堃:控糖风潮下,大食品赛道的“低GI”革命
健康在于科学运动——访运动生理专家陈家琦教授
运动人体科学的体育教学研究
FESE 郝吉明院士、王书肖教授:中国空气污染控制的挑战和展望—论文—科学网

网址: 科学网—李明远教授关于“人体能量系统”的构想 https://www.trfsz.com/newsview730113.html

推荐资讯